最近不少朋友反映,手机频繁被陌生号码轰炸,接起来却是冰冷的AI语音或咄咄逼人的催收员。这些被称为"催收狗电话"的骚扰行为,早已超出合理催收范围,演变成对个人生活的粗暴入侵。从冒充公检法到伪造律师函,手段层出不穷,甚至凌晨仍在疯狂拨号,让人不堪其扰。
正规金融机构通常委托第三方催收公司处理逾期债务,但部分机构为提升回款率,纵容暴力催收。据调查,一些催收公司会购买借款人通讯录信息,对亲友进行"连坐式骚扰";更有人利用虚拟拨号软件隐藏号码,逃避监管。这些行为已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却因取证困难屡禁不止。
遭遇轰炸式催收时,可立即开启手机通话录音功能,保存证据后通过12321举报中心或银保监会投诉。同时建议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骚扰拦截功能。若对方威胁恐吓,可直接报警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司法解释,未经允许频繁拨打催收电话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预防胜于补救。在借贷时务必选择持牌机构,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授权通讯录访问权限。平时可定期在"工信部一证通查"平台核验名下电话卡,发现异常及时注销。对于陌生借贷APP,切勿轻易提交身份证照片等敏感信息,这些都可能成为后续被骚扰的隐患。
目前多地警方已开展打击非法催收专项行动,2023年某催收公司因购买20万条公民信息被判处巨额罚金。技术上,运营商正在试点"闪信强制弹屏"功能,对疑似骚扰电话进行预警。作为个体,我们既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要提高信息防护意识,让"催收狗电话"无处可吠。
上一篇:催收变骚扰?三招教你合法反击
下一篇:免费轰炸电话陷阱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