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都收到过一种“贴心”的短信或电话轰炸,内容可能是促销广告、诈骗信息,甚至是恶意骚扰。这类服务通常打着“高效推广”或“情感表达”的幌子,实际上是通过自动化软件在短时间内向目标号码发送大量信息或拨打电话。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网络接口或虚拟号码批量操作,绕过运营商的部分限制,对用户造成困扰甚至财产损失。
这类行为看似无害,实则隐患重重。首先,频繁的短信和电话会耗尽手机电量、占用通信通道,影响正常使用。其次,部分轰炸内容包含钓鱼链接或诈骗信息,诱导用户点击后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资金被盗。更严重的是,长期骚扰会引发心理焦虑,尤其是针对特定目标的恶意攻击,可能涉及法律问题。
面对这类骚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启用手机自带的拦截功能或安装安全软件,过滤陌生号码;2. 避免在公开平台随意泄露手机号;3. 收到轰炸后及时向运营商举报,或通过“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此外,法律明确规定恶意通信骚扰属于违法行为,必要时可保留证据报警处理。
近年来,运营商和监管部门已加强技术反制,例如识别高频呼叫、封停异常号码等。同时,《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均对违规通信行为制定了处罚条款。未来,随着实名制和技术升级,这类灰色产业链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用户也需提高警惕,共同维护通信环境的清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