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抱怨:“刚注册完某个服务,然后轰炸我电话号!”这种现象背后,往往是个人信息被泄露或非法买卖的结果。黑产团伙通过爬虫技术、内鬼交易或网络漏洞获取用户手机号,再通过自动拨号软件进行高频骚扰。尽管监管部门多次打击,但利益驱动下,骚扰电话仍像“打地鼠”一样难以根除。
这些电话通常伪装成客服、贷款推广或中奖通知。例如,声称“您有一笔贷款额度待领取”,或“恭喜获得免费礼品”,诱导用户透露更多信息。更专业的团伙甚至会伪造本地号码,增加可信度。部分诈骗电话还会利用AI语音模拟真人对话,让人防不胜防。
首先,启用手机自带的防骚扰功能(如小米的“来电拦截”或iPhone的“静音未知来电”)。其次,避免在非必要平台填写真实手机号,可注册备用号码接收验证码。对于已泄露的情况,可向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此外,运营商也提供“高频骚扰电话防护”服务,能自动过滤可疑来电。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未经同意不得处理个人信息,违者最高可处5000万元罚款。技术上,部分企业已采用虚拟号码或加密技术保护用户数据。但根治问题仍需多方协作:用户提高警惕,企业强化数据安全,执法部门加大惩处力度。
若遭遇持续骚扰,建议保存通话记录和短信截图,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暂时开启飞行模式或呼叫转移,避免影响正常生活。长期来看,推动手机号与身份信息解绑(如使用“一证通查”管理名下号码)可能是未来的解决方案之一。
下一篇:高效沟通:租客联系房东的实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