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话轰炸骗局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新型诈骗手段。骗子通过短时间内高频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制造恐慌或紧迫感,诱导受害者泄露个人信息或转账。常见套路包括冒充银行客服声称账户异常、伪装成公检法人员威胁涉案,甚至利用“快递丢失理赔”等话术设局。这类骗局往往利用技术手段伪造来电号码,增加迷惑性。
电话轰炸的实现通常依赖“呼死你”软件或虚拟拨号平台,通过互联网接口批量发起呼叫。骗子可能购买黑灰产提供的号码库,或通过钓鱼网站收集受害者信息。部分系统甚至能模拟本地固话号码,使来电显示看似可信。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技术成本极低,但危害极大——密集骚扰会干扰正常通讯,甚至导致手机瘫痪。
若突然被陌生号码连续呼叫,请立即开启手机防骚扰功能(如白名单模式),并通过运营商举报。切勿回拨未知来电,避免触发二次诈骗。同时保留通话记录、短信截图作为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声称“安全账户”“资金冻结”等要求,一律视为诈骗——正规机构绝不会通过电话索要密码或验证码。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护手机号等隐私信息,避免随意填写网络问卷或点击不明链接。建议为银行账户、支付平台设置转账延迟到账功能,为关键操作增加人脸识别等二次验证。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可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其智能拦截功能能有效过滤可疑来电。记住:冷静是应对诈骗的第一道防线。
我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已明确将电话轰炸列为违法行为,最高可处10年有期徒刑。运营商需加强异常呼叫监测,对高频拨号号码实施封停。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反诈宣传,通过社区案例分享提高防范意识。只有技术拦截、法律严惩与全民警觉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类黑色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