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反映收到疑似“轰炸机电话”的骚扰,这类电话通常以高频呼入、隐藏号码或冒充官方机构为特征。它们可能来源于非法购买的公民信息库、网络黑产平台,甚至是某些恶意APP泄露的数据。常见的渠道包括暗网交易论坛、社交群组中的“灰色服务”广告,或伪装成“营销工具”的软件。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行为涉嫌违法,切勿尝试购买或使用。
轰炸机电话不仅干扰正常生活,还可能伴随诈骗、勒索等风险。例如,攻击者会通过连续呼入耗尽手机电量,或冒充银行客服诱导转账。防范建议包括:启用手机防骚扰功能(如白名单模式)、避免在陌生网站填写真实号码,以及及时向运营商举报异常呼入。部分安全软件也能识别并拦截高频骚扰号码。
若已受到骚扰,可采取三步应对:首先,保存通话记录和号码截图作为证据;其次,联系运营商申请临时号码保护或呼叫限制服务;最后,向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报案。目前国内已有多起利用《网络安全法》打击此类行为的案例,违法者可能面临拘留或罚款。
从技术层面看,轰炸机电话多利用VOIP(网络电话)或改号软件,通过自动化程序发起海量呼叫。其成本极低,但溯源难度大。近年来,运营商已通过AI分析异常通话模式进行封堵,用户也可手动设置“拒接所有陌生来电”作为临时解决方案。
除了自我保护,公众应主动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电话轰炸“兼职”或测试。发现相关广告时可向平台举报,同时提醒身边人警惕“免费领礼品需留电话”等隐私收集陷阱。只有提高整体法律意识,才能从源头减少此类现象。
上一篇:贷款电话轰炸:骚扰背后与应对之道
下一篇:轰炸电话投诉:防范与应对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