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信轰炸成为一种令人困扰的网络骚扰行为。攻击者通过自动化工具在短时间内向目标手机号发送大量验证码短信或垃圾信息,导致受害者手机瘫痪,甚至影响正常通讯。这类行为可能源于恶意报复、敲诈勒索或单纯恶作剧,但其危害不容小觑:不仅消耗用户手机资源,还可能掩盖重要通知,甚至被用于诈骗前的“烟雾弹”攻击。
与短信轰炸类似,境外电话轰炸通过虚拟拨号软件或改号技术,伪装成国际号码频繁拨打用户电话。这些来电通常显示为陌生国家区号,接听后可能是录音广告、诈骗话术或直接挂断。其背后往往隐藏着黑色产业链,通过骚扰获取用户信息或实施“响一声”收费诈骗。由于号码归属地难以追踪,用户即使拉黑也难以彻底屏蔽。
面对此类骚扰,可采取以下措施:1. 启用手机自带的“防骚扰”功能,自动拦截陌生号码;2. 避免在不可信平台泄露手机号;3. 遭遇轰炸时,及时联系运营商开通应急防护服务。对于境外电话,建议关闭国际来电功能(运营商可通过短信代码设置)。此外,切勿随意点击短信中的链接,防止信息泄露。
我国《网络安全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均明确禁止短信与电话轰炸行为。情节严重者可能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寻衅滋事罪”,最高可面临7年有期徒刑。若遭遇骚扰,用户应保存通话记录、短信截图等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或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
随着AI和反骚扰技术的进步,运营商已逐步升级识别系统,例如通过流量分析拦截异常呼叫。未来,生物识别、行为验证等技术或将成为防御新方向。用户也需提高警惕,共同构建安全的通讯环境。
下一篇:短信电话轰炸:危害与应对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