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话轰炸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短时间内向目标手机或固定电话发送大量呼叫或短信的行为。其核心原理是利用自动化软件或脚本,结合网络电话(VoIP)服务,批量发起呼叫请求。由于VoIP成本低廉且可隐藏真实号码,攻击者能轻易伪造来电信息,甚至模拟不同号码轮番骚扰。这类工具通常通过服务器群发指令,每秒可生成数十次呼叫,导致目标设备因高频占线而无法正常使用。
电话轰炸不仅干扰个人生活,还可能演变为恶性攻击手段。例如,不法分子会利用它实施敲诈勒索,威胁受害者支付“停呼费用”;企业客服热线若遭轰炸,可能导致业务瘫痪,造成经济损失。此外,连续不断的来电会耗尽手机电量或流量,甚至触发心理焦虑。更严重的是,部分轰炸软件能窃取通话内容或植入恶意程序,进一步威胁隐私安全。
面对电话轰炸,可采取多层级防护措施。首先,启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或安装第三方安全软件过滤陌生号码。其次,避免在公开平台泄露手机号,减少信息被爬取的风险。若已遭遇攻击,可联系运营商开通“呼死你”防护服务,临时关闭陌生来电。对于企业用户,建议部署专业防轰炸系统,通过验证码或AI语音识别拦截异常呼叫。法律层面,保留通话记录并报警,依据《网络安全法》追究攻击者责任。
目前,全球运营商和科技公司正在升级反轰炸技术,如建立骚扰号码数据库、分析呼叫行为模式等。我国工信部也要求运营商加强监测,对异常高频呼叫实施封堵。但法律追责仍存在难点:攻击者常使用境外服务器或虚拟身份,取证困难。专家呼吁完善跨境协作机制,同时提高公众防范意识,从源头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