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消费者反映在申请退货后遭遇了商家的“电话轰炸”——频繁的推销、威胁甚至恐吓电话接踵而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这种现象多出现在部分中小电商或第三方卖家身上,他们试图通过施压手段阻止消费者退货或差评。这种粗暴的售后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还可能涉及违法。
商家对退货的抵触往往源于成本压力。部分低价商品利润微薄,退货会导致运费、包装等额外损失;而一些卖家则担心退货率过高影响平台评分。更恶劣的情况是,某些商家销售瑕疵品或虚假宣传,消费者发现问题后,商家便通过骚扰手段掩盖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行为通常伴随着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在购物时填写的电话成了被攻击的突破口。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7天无理由退货权,商家不得设置障碍。若遭遇电话骚扰,可保留通话记录、短信截图等证据,向平台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情节严重者(如恐吓、辱骂),还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报警。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商家未经允许不得滥用用户信息,违者最高可面临百万元罚款。
消费者在退货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优先通过平台官方渠道沟通,避免直接与卖家私下交涉;使用平台提供的虚拟号码功能保护真实信息;若接到骚扰电话,立即拉黑并标记为“诈骗”。同时,建议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查看历史评价中的退货反馈。若问题持续,可联系运营商开通“防骚扰”服务,或向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
根治此类乱象需要电商平台加强审核,对涉事商家采取扣分、关店等惩罚措施;监管部门也需加大抽查力度,建立商家信用档案。消费者在维权时不应沉默,多一份举报,就能推动市场环境多一分改善。毕竟,健康的消费生态需要买卖双方的共同维护。